参观苏宁团后有感——体会生命的高度
赵起
怀着的烈士的无限缅怀之情,4月25日我们在哈尔滨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团委的组织下参观了苏宁团。
苏宁,1953年生于南京一个军人家庭,父亲苏醒是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,母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,从小受革命家庭优良传统的熏陶,培养出了苏宁同志崇高的爱国情怀。
1969年入伍,在部队对自己要求严格,训练刻苦,并且在训练之余,学习高中和大学知识,军事理论知识。为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军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面对国外已经用电子计算机一秒钟进行成千上万次运算的时候,而我们的指挥员还在铅笔头圈圈点点的实际情况,他深刻意识到实现军事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。为了改变现状,苏宁努力钻研军事理论知识,曾发表多篇论文在重要的军事理论刊物上,更是结合野外作训的实际情况,发明了一种野外帐篷,这种帐篷,不仅采光、透气、可移动性都很好,而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,改变了不对长期野外训练,只能挖地洞的艰苦条件。
苏宁说“三百六十行,只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报效祖国的。”他也是真正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的这句话。1991年4月21日,伴随着明媚的春光,部队又一次开始了一天的训练,按照预定的训练计划,今天要分别进行射击和投掷手榴弹训练。苏宁和团长林永长抢着要去负责危险性较大的手榴弹投掷训练。两个人争执了好半天,最后还是苏宁,把这项任务抢在了手上。然而,意外真的发生了。战友动作违背了操作要求,手榴弹;落在了堑壕的后沿,被拉掉保险的手榴弹,将在3.5秒钟内爆炸,这是每一位在场官兵都懂得的常识。这时,手榴弹在一米之外监护人的臀部底下哧哧冒烟,而此时他却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前方,对身后事竟一无所知!,“快卧倒”!苏宁一个箭步冲出右后侧的堑壕,他拐了个直角弯,冲到两位战友的面前。他人到手到,使出平生的力气,推开了两个战友,准备将手榴弹投出,而就在这一刻,手榴弹就在苏宁上方不足一米的地方爆炸了。战友得救了,而他却倒下了。事实这已经是苏宁同志第三次在投弹时救战友,前两次手榴弹都在空中爆炸了,只要再有0.5秒。然而就是这0.5秒,却让父母从此失去了儿子,妻子从此失去了丈夫,儿子再也没有了父亲的关爱。而国家更加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战士。
人固有一死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。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,更多人在为一己私利踽踽独行,斤斤计较之时。苏宁同志却为了让他人活着,而独自身赴险境。人说,登高望远,若我们能把生命放置在一定的高度,俯身凝视周遭,或许能少一分困扰,多一分纯粹。苏宁用他一次又一次舍己救人的行动,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高度,无论活着还是死去,他想到的都不是一个人,是一个集体,身边更多的人。这样的精神即使他的人走了,却总能让读到他的人感到钦佩,更给人以一种正能量。
|